包虫是不是狗绦虫?
不是。包虫病又称肠虫病,是由寄生虫寄生在人体肠道所导致的疾病。 这种寄生虫的成虫形状像蚕,主要寄生在消化道里,以肠道组织及其分泌液为食,并排出粪便样物质。人食用含幼虫的粪便就可能被感染。 这种线虫属寄生虫中的线虫纲蛔目异尖科,和我们比较熟悉的寄生虫蛔目的寄生虫属于近亲。和蛔目的寄生虫一样,异尖科寄生虫也有一根细长的口针(即口腔里的角质刺),用来钻入宿主细胞内。不同的是,蛔目的寄生虫的身体呈圆柱状或纺锤状;而异尖科的寄生虫身体呈梭形或者椭圆形。 异尖科根据其寄生部位的不同又可分为许多种群,如生长在胃肠道内的称胃异尖虫(图4-1),生活在食道壁上的叫食管异尖虫,栖息于结肠的称为结肠异尖虫……但无论是哪一种异尖虫,它们的生长发育过程大致相同。
4.2.3 生活史 异尖虫的生活史包括病原体个体发育的两个阶段:幼虫期和成虫期。 首先,当一条幼虫进入体内后,由于胃肠道的内容物刺激及蠕动的推移,幼虫被迫蠕动前进。随后,幼虫通过回盲部、阑尾等部位时,因周围神经分布较稀,感觉不够灵敏,故能“安然无恙”地穿过;而当它到达十二指肠时,由于此处神经高度敏感,幼虫被刺激后迅速逃离目的地,开始肠壁附著。此时,若虫体被消化液浸泡,则幼虫会失去活动能力,虫体表面产生的酶能够水解肠内容物和肠粘膜下组织,使幼虫得以摄取营养成分,开始发育成长。
待幼虫长大成熟时,雌雄异型,在肠道中互相交配产卵,同时,虫体表面的微绒毛又可使虫体紧贴胃肠壁,并通过粘液管与消化道黏膜接触,进行气体和电解质交换,获取营养。随着虫体的生长,卵黄逐渐吸收,代谢产物不断堆积,最后形成黑褐色的粪样颗粒—幼虫排泄囊,由肛门排出体外。
经过这样一番折腾,虫体虽已被削弱了,但还是幸存了下来,开始了它的成虫期生活。这时,虫体可在消化道内自由游走,并随时寻找机会钻到胆道或者消化道壁的皱褶里去“躲猫猫”,而人的正常胃肠蠕动和胃酸分泌均受影响。倘若虫体不幸掉落到消化道腔内,则会有被消化的危险。为了避免这种悲惨结局的发生,虫体会不停地上下翻滚运动,同时通过尾部排出液体,将其裹住,形成保护膜,防止被消化液分解。
4.2.4 致病机制 当异尖虫在消化道壁上“四处游玩”时,它有可能误入胆道或者消化道壁的皱褶里并由此潜入黏膜下层,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炎症反应。如果虫体被消化液溶解,则产生溶组织毒素,更促进炎症发展。
大量细菌在异尖虫体表定殖,可以产生胞外酶,水解肠壁组织,释放内毒素,加重对组织的损害。细菌还可产生过氧化氢和自由基,破坏细胞功能。 异尖虫还可以释放组胺,引起黏膜下淋巴滤泡增生、肥大,形成淋巴息肉。病变早期,这些增生物并无明显症状,只有异尖虫感染数量较多且体积较大时,才有可能出现消化道不适、恶心、呕吐等临床表现。